在网文圈泡了三年,编辑花花是第一次看到自己邮箱里能一天出现五六封AI投稿:“今年,AI稿已经泛滥了”。在工作室编辑群里,大家最新讨论的话题也变成了“如何辨别AI作者和AI稿”,有些网文编辑将这些稿件统称为“DS味儿太浓了”——精妙的比喻、淡淡的人机感还有突如其来的转折,在收稿和签约之余,网文编辑们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“抵制AI稿”,呼吁还网文圈一片净土。 网文编辑反感“AI稿件” 图源:小红书截图 与此同时,开年以来,包括番茄、晋江、LOFTER等网文平台都相继出台了对“AI稿件”的判定或处罚事件,在得到部分网文作者支持的同时,但也让很多使用AI辅助写作的新手作者感受到了恐慌和焦虑,他们并不知道使用AI写作的界限是什么,平台判定的标准是什么。 “我只是使用AI适当扩充和润色了内容,但在验证期流量就下滑得很厉害”。新手作者七七告诉“硅基研究室”。七七称,很多作者也有被“平台误伤、软封号”现象,有网文作者开始担心“AI风波”影响自身收益,决定观望一阵,等这段时间过去再开新书。 (注:“验证期”为番茄平台的作品推荐机制,作者的作品签约后更新到8万字时,可以进流量池获收益,平台提供为期7天的验证期,7天后作品更新到10万字,会进入正式推荐期,也就是所谓的首秀。) 这并不是AI与网文圈的第一次“抗争”。早在去年7月,“作者联合抵制番茄小说AI协议”就成为社交媒体热门话题,过去一年多来,作为AIGC落地的前沿阵地,网文平台与AI的融合程度还在加速。 从平台、作者和编辑,整个网文圈的迷茫和困惑可以看作是一个残酷又美好的AI现实故事——它看似是一个高效的生产力工具,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,当一个半熟的技术遇上现实,它面临的往往是多方博弈。 网文界的“AI怪圈”与上一轮网文作者抵制AI不同,这一轮,掀桌子的是网文编辑们。 从去年12月开始,花花就明显发现邮箱里的AI水稿越来越多:“有时候一天能收到五六篇,甚至还有不少二道贩子反复投稿的”。网文编辑们鉴别“是否为AI稿”的方式一般有三种:一是用AI鉴别AI,如利用朱雀、豆包、Chinaz AI、MitataAI等相关AI检测工具,二是人工辅助鉴别,编辑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,对内容主线、文风、人设以及具体语句进行鉴定;三是工作室自身也会有对应举措,会针对AI稿进行类型总结,把相关AI作者拉入黑名单等。 但尽管有多种判定形式,编辑们更多的功夫则是花费在了和作者沟通上,一般来说,针对疑似AI稿件,编辑会和作者首先沟通,避免误伤作者,网文作者们可以提供自证——如码字视频、文档历史记录等,“我们通常不会一刀切,都会先和作者沟通”。花花说。 但面对“究竟什么是AI稿件”这一问题,编辑们也难以给出准确的回答,“软件有偏差,我自己也在学习如何辨别”。一些网文编辑提到,DeepSeek出圈后,推动AI文风走向华丽和丰富,AI越来越懂网文套路,这也给编辑辨别带来了难度,与作者沟通过程中,她们甚至要细节到具体的语句和段落:“比如看过渡和人设自不自然”。花花说。 七猫编辑荔枝则给出了更细节的判定标准,AI存在胡乱拼凑的现象,她发现一篇稿子里用了“地狱太冷,你来殉我”,这句话其实出自早年间的一部晋江经典作品,她反复和作者确认是不是自己写的,作者则说“确定”。而在“自证”上,花花提到,作者可以提供码字写文的章节记录、历史时间等,甚至也可以拿之前的过稿,给编辑对比文风。 但上述对AI辨别的方式,却让一些新人网文作者无法理解,七七提到,不少网文平台都有AI润色功能,有作者也将自己的稿子拿到检测平台,发现检测AI生成概率很高,这让她们陷入了“难以自证”的境地。 有新人作者也发文吐槽,被读者评价“AI味儿太浓了”,可她明明没有使用AI,“你可以说我写的差,但不要说我的文像AI”。于是,现在的网文界陷入了一个“AI怪圈”——平台鼓励作者使用AI辅助写作,作者大胆尝试用AI,却要用AI检测自证“自己不是AI”,网文编辑则因AI文增加工作量。暧昧不清的平台态度让网文圈的编辑和作者们困惑还有平台对AI的态度。 单从部分网文平台的内容规模看,AI生成内容的量级呈指数型上升。据网文大数据,2024年3月1日,番茄首秀新书达5606部,去年同期为400部,同比飙升1302%。短篇网文头部平台知乎“盐言小说”团队在接受“红星新闻”采访时也表示,近期AI创作内容投稿数量确实有明显增加。 网文平台是率先拥抱AI浪潮的首批玩家。早在2023年7月,阅文集团就上线了行业首个大模型“阅文妙笔”和作家助手妙笔版,知乎联合面壁智能开发了“知海图 AI”大模型,针对网文供需两侧,AI已融入生产、分发到体验的全流程。 而在DeepSeek出圈后,阅文也宣布旗下作家辅助创作产品——作家助手已集成独立部署的DeepSeek-R1,阅文称将大幅增强作家助手的问答推理能力和描写润色效果,中文在线旗下创作大模型“中文逍遥”也宣布部署DeepSeek。以番茄作家助手为例,进入开书页面,输入想法,AI能为创作者提供多个灵感参考,在具体写作过程中,平台也提供了AI工具箱——包括了AI扩写、AI润色、AI续写、AI助手等。 番茄作家助手AI功能 图源:app截图 网文平台对AI的积极态度也并不难理解——一是为了降本增效,二是为了优化商业模式。从成本项来看,网文平台的成本支出可以分为内容成本、平台分销成本以及影视化制作成本(电视剧、网络剧、电影、动画等),其中与创作者相关的主要为内容成本,涉及作家稿酬、版权采购等。以阅文为例,2024年上半年,内容成本占收入比重为20.4%,也就是说,阅文要拿出近四分之一的收入给作者。 阅文成本项 图源:财报 而AI下场,不仅能高效提升创作者效率,还能拓宽产能,这对阅文们而言,无疑是一举多得。 除此以外,AI还可以探索更多变现手段,在会员付费、IP版权运营上打开新的空间,例如番茄小说可以打造“网文+短剧”的业务闭环;阅文的优势在IP定价和运营,可以利用AI反哺“IP+游戏、IP+出海”等新赛道。 但正如花花所感受到的,对于AI,平台的态度看似积极,但具体落地到网文创作者端却是“边走边看”:“平台的思路是边拥抱,边整治”。一些网文编辑也提到,创作者此轮对AI的态度实则是被放大了:“平台封禁的其实是一些批量生产无意义内容、恶意水文的账号,其实一直有,但只不过现在大家对AI太敏感了,所以有可能放大了。”有网文编辑向我们解释。 而被网文圈视作“打响了网文反AI的第一枪”的晋江文学城,也并非是完全抵制AI。晋江文学城站长冰心在2月17日发文中提到,AI写作辅助还是新生事物,学术探讨不充分,法律规定不完善,原创性难以界定,“是否使用了AI的界定”则是远比原创性界定更难的问题。 晋江文学城发布《关于AI辅助写作使用、判定的试运行公告》 图源:碧水江汀网站截图 这也是目前AI网文的最大困境:一是,AI介入写作下,如何界定什么是作品的原创性?二是用户举报下,平台、作者和编辑如何评判“AI印迹”,即作者是否使用了AI?目前平台给出的判定标准大多集中解决后一个问题,平台会根据自身经验,给AI写作辅助建立“分级制度”,确立红线。 比如晋江分为文字型辅助和创意型辅助,其中文字型按程度不同分为校对级别、描写级别、叙事级别,创意型分为要素级别、粗纲级别、细纲级别,晋江目前接受的是文字型辅助-校对级别、创意型辅助-要素级别、创意型辅助-粗纲级别三级,用AI校对文字、辅助大纲生成要素等等,这些其实是平台所允许的。“历史的车轮来得比我想象中还快”。冰心的这句感叹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,对网文圈而言,AI已是大势所趋,这次震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,多位编辑认为,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平台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AI原创界定标准,行业共同建立起红线,同时创作者也需要调整心态:“目前纯AI文还是很容易识别出的”。花花反复向我们强调,一些创作者不必过于恐慌。 她觉得这轮AI讨论中,让部分创作者和编辑站到了对立面,这是编辑们最不想看到的:“网文圈这几年已经够难、够卷了,我们(编辑)比任何人都希望网文生态的正向发展”。赚钱的“卖铲人”技术发展在前,平台和编辑反应在后,这种对技术的天然滞后性也养活了背后一批“卖铲子”的人——辅助AI网文的和反AI的都火了。 此前曾推出AI辅助创作工具“蛙蛙写作”的AI创企波形智能在去年就已被OPPO收购,而成立于2023年1月的一家名为GPTZero的公司,靠着“校验AI内容”一年半营收就达到数百万美元。 我们了解到,目前AI网文圈常见的AI工具除了大模型支持的chatbot外,还有一些垂直类应用,如星月写作、码哩写作等。 相关AI写作工具 图源:App截图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“AI网文”写作,也涌现出不少服务商,有的卖网课,有的则卖软件。我们联系上一家自称“国内首个自研百万字一键成文小说垂直大模型”的服务商,盈利模式为按字数和时间收取会员付费——30天(10万字)为98元、1年(100万字)为560元、1年(无限字数)为2690元。 该服务商告诉我们,目前AI网文几个的“赚快钱法则”:“建议你写女频,赚全勤就能拿到300~800元左右,你还可以不同平台卖废稿。”而当我们询问“是否有AI检测封号风险”时,该服务商则明确说:“你最好是不要找编辑签约”。据他透露,一些收短篇的平台目前采取自动化审核,人工审核的几率小,因此签约过稿比较容易。据中国社科院发布数据,2023年中国网文产业迎来了3000亿元市场,网络文学创作者规模接近2500万,网文用户数量达5.37亿,平均10个中国人里,有4个阅读网文,这当然是一个AI淘金的广阔市场。除此以外,网文圈自身独有的差异化生态也决定了AI创业有利可图。 首先,网文创作者基本盘大,需求也差异化,这意味着AI网文创作者可以快速根据需求迭代功能,找到PMF,迅速验证。 其次,付费意愿强。对于一些新手、中腰部创作者而言,利用网文投稿赚钱是王道,因此创业者选对工具,再加上互联网“裂变”玩法,很快能在私域中积累下一批忠实用户。 蛙蛙写作负责人,波形智能联合创始人万磊此前曾在“硅星人”采访中分享,对小说作者来说,写作是谋生的工具,他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赚钱手段,甚至希望越少人知道越好,因此“靠私域把产品打磨得很好”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。最后,则是创业者中的“人”。据我们了解,在AI网文创业中,有一批有着丰富网文写作经验的“大神”,对于网文创作的工作流程十分熟悉(如爆款网文风格、拆书、粗纲、细纲、扩写等)某种程度上,网文自身20余年的商业化历程,相关技巧、套路、框架沉淀为“标品”和“模板”,这些本就容易AI化。 如花花所观察到的,此轮AI风波中,批量使用AI写作的大多都是一些新手小白和AI写作工作室,他们的特点是赚一波快钱就走,并不在乎“养笔名”,这也是网文圈“马太效应”的必然走向——头部作者吃肉,中腰部和底层作者喝汤,如冰心在论坛中写到的,AI风波浪潮不会影响到的是头部创作者:“顶级娱乐作者收入不降反升,因其作品具备‘抗AI复制性’。” 割裂的生态也决定了当下网文圈对AI分化的态度——一批技术乐观主义者,已经开始尝试用AI写作,为了应对所谓的“AI味儿”,已经进化出了“去AI味儿提示词参考”;还有一批保守主义者,他们坚持“手搓”,抵制AI稿,这是每一次技术迭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。 在一个网文写作群里,深夜还在讨论“AI写稿”的未来,乐观者说:“对抗工具毫无意义”。一个创作者发出了灵魂拷问:“会不会以后网文也会毫无意义?”参考资料: 1、最话:如果AI必将改写网文行业,请给个写法 2、红星新文化:网文编辑,围剿AI 3、硅星人:AI应用创业者,正在大厂夹缝里拼命抢夺流量
Previous

2025-03-06
Next

2025-03-06